X小说手机

  | 阅读记录  |   用户书架
上一章
目录 | 设置
下一章

第491章 过香积寺

加入书签 | 内容报错

长安,朱雀大街上有孩童相互追逐着跑过,浑不知天下大局,没心没肺地嬉闹。

纵马驰过的李光弼见了,拉住缰绳放慢了马速,冷峻的面容上泛起微微的笑意,之后赶到了位于平康坊的元帅府。

元帅府其实就是把李林甫当年的宅邸换了一块牌匾临时充用的,如今李琮已下旨封北平郡王薛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,以李光弼为副元帅,使得形势愈发稳定。

平常时候,各地的军情递到元帅府,薛白、李光弼、颜真卿三人至少会有一人在,简便事务谁在便由谁处置,大事则再行商议。今日,李光弼才到就得到了从河东来的消息,说是程昂已经从上党出兵攻魏郡,断安庆绪的后路了。

程昂原本是安西将领,据李光弼所知,薛白与他应该也没有私交,此次却能轻易说服他,倒让人颇为诧异。

李光弼遂命人去调了文牍,看薛白是派了谁去上党,本以为会是哪个能臣,结果却是默默无闻的小将领。

“张光晟?”

李光弼想了想,不知这是何人,遂将此事放下,想必程昂也是遵循圣旨才出兵的。

再看局势,上党地处于太行山以西,向东出了太行径就能进入河北,这对安庆绪是一个极强的威慑。当然,河东已经没有多少兵马了,这点李光弼最是清楚,程昂此举,也只是一种威慑,唐军兵力不足,目前依旧没有攻打洛阳的实力。

他站在沙盘前摆弄着兵棋,不多时,薛白也到了。

“北平王,想必已听说了?”

“是。”薛白才进堂中,径直以一种果决的语气道:“到了我们反攻的时候了。”

长安粮草不多,不利于持久作战,当然得尽快反攻,加上关中民心在大唐,各地都有民间游侠暗杀叛军,局势确实已经渐渐扭转过来了。

可另一方面,此前既定的战略就是不与叛军的精锐骑兵野战交锋。那么,要反攻,薛白的目标显然不是困在关中的崔干佑部。

他手指点了点沙盘上洛阳的位置,道:“出一支兵马,攻洛阳如何?”

原因很简单,一句话概括局势就是——关中的决战必须缓,洛阳的收复必须快。

敌方有个心志不坚的皇帝,击败他就能决定大势,一有机会,怎么能不打?

李光弼道:“崔干佑犹在虎视长安,关中出不了太多兵力。”

“三千人足矣。”

“三千人收复东都?”李光弼低声自语,知道这是很大的挑战,但也是极大的功劳,问道:“北平王欲以何人为将?王难得?”

然而,薛白摇了摇头,道:“以王思礼为主将,李晟副之,如何?”

“王思礼在潼关大败过啊。”

李光弼、王思礼当初同在王忠嗣麾下效力,两人之间的差距正是在近年来拉开的,一个在河北大胜,一个在潼关大败,而后守长安期间,王思礼也只是中规中矩,并无亮眼表现。

出兵洛阳不是小事,李光弼对人选还是十分谨慎的。

薛白却是早已想得很清楚,道:“给王思礼一个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的机会?”

~~

两日后,薛白在春明门置酒,为王思礼送行。

王思礼才年逾四旬,却已是陇右军中的老人,早在天宝五载,他跟随王忠嗣从朔方到河陇时,与哥舒翰同为军中押衙。不同于哥舒翰的大器晚成,王思礼是从小就在军营中长大,少年成名,难免有些心高气傲。潼关之败对他打击很大,许久没能走出来。

虽说在潼关时王思礼力劝哥舒翰拥立东宫,可逃回长安之后,他反思是否自己私心太重而导致大败,反而对拥立之功不是很看重,没有太过亲近李琮或薛白,有些心灰意冷的架势。

薛白知道王思礼的心结在何处,送行之日,向他道:“此战务必收复洛阳,洗掉你在潼关的耻辱。”

“多谢北平王给我这个机会!”

“这封信,你寻时机让人递到雍丘。其余的,便靠你自己了。”

王思礼接过信封,看了一眼,郑重收下。

“哥舒翰还在洛阳。”薛白稍放低了些声音,以私下谈话的口吻道:“他已降贼,若想朝廷不追究,你得立功,也得让他立功。”

“末将死也要收复洛阳,必不辜负北平王的信任!”

王思礼不太会说奉承话,对这次领兵的兴奋以及对薛白的感激却是难以掩饰。

“去吧。”

马蹄声远去,薛白登上城头,目送着那滚滚烟尘消失在天际,脑海中还在对河南的局势做着推演。

可世上发生的各种事情常常是出人意表的,又岂是什么事都能由他掌控?他有可能高估王思礼,也有可能低估了安庆绪。

落子无悔,他只能相信自己用人的眼光。

~~

元帅府每天依旧繁忙,各种消息进进出出。

就在王思礼出发的次日,城南的急报传来,道:“叛军杀入樊川了!”

薛白皱了皱眉,看向李光弼,问道:“节帅对此可有预料?”

“不错。”李光弼沉声道:“樊川地势本就不好守。”

樊川地处于长安城南二十里,是少陵塬与神禾塬之间,由潏河长期冲刷而形成的一片平原。曾经是汉高祖赐给樊哙的食邑,由此得名。

此地交通便捷,田亩肥沃,是达官贵人们最喜欢安置别业之处,私园荟萃。同时,它也是寺庙云集,其中包括了十分有名的“樊川八大寺”。

这样一个聚集了良田美宅、寺庙宫观的地方,自然是拥有许多存粮的。

薛白、李光弼在长安城解围之后,当即就派人往樊川征粮、迁人,尽可能地做到坚壁清野。但这不是易事,那些达官贵人也并不配合,隐匿粮食奴婢的情况只怕是不少,如今还在清查,便被叛军攻破了,资敌是难免的,只看资敌多少,对情势的影响有多大。

“打仗不可能面面俱到,我既作了警告,樊川若有人不听,那便是活该作了叛军口粮。”李光弼对此显得甚是冷漠,他只担心叛军还能撑得更久。

接着,他走到了沙盘前,话锋一转,道:“此事未必全是坏事,樊川左右皆是塬地,能限制骑兵冲锋。”

“夺回少陵塬?”

“不错。”李光弼道,“崔干佑这是要逼我们决战,我们虽不愿决战,却也不能寸步不进。”

正在商议,有人匆匆赶入内,向薛白道:“北平王,杜有邻来了。”

~~

杜有邻在元帅府的前院等了一会,他曾经也来此拜见过李林甫,待看到薛白走来,不由心想,薛白终于成了这府邸的主人。

见了面,薛白第一时间屏退左右,让杜有邻不必见外。

“我听说,叛军攻占了樊川,可是真的?”

“消息不假。”

杜有邻当即面露苦色,扶着长须欲言又止。

薛白也不问他,等了一会,他只好长叹了一口气,道:“杜氏的族人已经闹翻了,一定要我来求见你。我只好来一趟,算是对他们有所交代。”

这个态度,可见杜有邻是并不想强求薛白的。

薛白遂问道:“杜家在樊川有很多产业?”

“都说是‘京兆韦杜,去天尺五’,其实原话是‘城南韦杜’。从晋代开始,杜氏、韦氏便居住在樊川道上。”

“是,杜甫说‘韦曲花无赖,家家恼杀人’,那里是个倚塬面水的好去处。”

杜有邻脸色愈苦,继续道:“朝廷下了坚壁清野的命令后,我已是几番劝那些杜氏宗族们暂时迁入城,或避至子千谷,他们也都答应得好好的,也有些不肯听从的,说是生死有命,不需我多管闲事。没想到,如今他们又说,樊川老宅里还留了人看守门户,或是偷藏了存粮,甚至有躲过了官兵、举家并未搬离的。”

薛白道:“事已至此,再说这些还有何用?”

那些人其实已经影响到薛白平叛了,但他也懒得去说他们如何,战争之下,每个人都如蝼蚁一般。包括薛白自己,也随时有可能陷在某一座城里,轻易地失去性命,他尽力了,愿赌服输。

杜有邻犹豫了一会,轻声道:“杜家、韦家牵了头,以及城中还有别业在樊川之人,都希望我能劝北平王,尽快出兵收复樊川,以免那里成为人间地狱。”

薛白道:“你去安抚他们,就说我答应你了。朝廷很快会出兵,让他们踊跃参军捐物,报效朝廷。”

杜有邻其实没想打乱朝廷平叛的节奏,一来便说了,他来一趟算是有个交代,倒没想到薛白答应得这般干脆。

“那,何时出兵?”

“等着……”

自从李光弼抵达长安以后,舆情就认为平叛就在眼前了,军民都信心膨胀,一战决胜、尽快恢复正常生活的呼声很高。这种过份的热情在薛白看来反而需要警惕,他一直告诉自己,现在是最需要冷静的时候。

但叛军进入樊川显然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。

不仅是担心着自家别业、祖宅的达官贵人们着急万分,就连平民百姓们也在热切期盼着朝廷立即出兵收复樊川,因为樊川的寺庙中有着他们十分信奉的高僧。

次日,朱雀大街上便有人在悲嚎。

“护国兴教寺的照韶禅师被叛军吃了!”

“照韶禅师原本可以逃的,可他说‘我不入地狱,谁入地狱’,甘心留下,以身喂贼,只求叛军放过躲藏在兴教寺的孩子们……”

这件事给舆情带来了很大的影响,加上,军中有个将领给的回应不太合时宜,说“朝廷坚壁清野时老和尚把人藏着,现在被叛军找到了,以身喂贼有用吗?叛军只会嫌他的肉又老又柴,依旧吃嫩的。”

于是朝野沸腾,心忧樊川的官员们纷纷弹劾,李光弼迫于压力,也只能把那将领杖了三十军棍。

恰此时,又有坏消息传来。

“王思礼才出陕郡,被安守忠带人伏击,败退。”

这种情况下,与王思礼一同从潼关败逃回来的另一名大将李承光也跑来求见薛白。

~~

“王思礼虽有谋略,却不擅攻战,尤其不可任他为主将临阵指挥。”

李承光一见到薛白,毫不避讳地便开始贬低王思礼。事实上,哥舒翰在潼关中风之后,这两人一个主管步兵、一个主管骑兵,就开始互相争权,也无甚好避讳的了。

末了,李承光直抒胸臆,道:“北平王用他,何不如用我?”

薛白道:“王思礼虽不擅攻战,但军法严明,士卒听凭号令,又皆是陇右骑兵,可奔袭洛阳。”

李承光道:“末将领的虽是步兵,可为北平王破崔干佑部。”

“你认为时机到了?”“尚差些火候,但不得不出击了。”李承光道,“王思礼攻洛阳必败,若消息传回,反而坚崔干佑之决心。甚至安庆绪反攻长安,则长安危矣。而倘若先破崔干佑,北平王亲自挥师东征,何愁叛乱不平?”

薛白道:“此时与叛军决战,伤亡如何?”

“叛军久攻长安不胜,粮草耗尽,此天时;樊川倚塬面水,不利于叛军骑兵展开,此地利;叛军士卒思归范阳,士气低迷,长安军心振奋,此人和。天时地利人和皆在我,必胜!”

李承光目光灼灼,以极大的热情盯着薛白,又道:“恳请北平王给末将一个机会,末将绝不辜负北平王信任!”

薛白若稍有不坚定就有可能答应了,最后他却只是挥手让李承光退下。

“北平王,当断不断,反受其乱啊!”

李承光依旧不死心,退下时还在苦劝不已。

“今崔干佑肯战,而胜机在我。若不战,使之流窜它方,反而贻误良机啊……”

元载拿着几道公文过来,见此情形,向薛白问道:“郎君何不答应他?依我看,如今决战,当胜。”

“那又如何?”

元载道:“不说圣人、忠王,只说太子殿下,拖得久了,只怕对郎君不利,倒不如趁热打铁,一举树立威望。”

“崔干佑之所以肯战,因他实力还在。樊川虽有山塬,地势其实不险,一旦开战,伤亡必然惨重。伱可想过,如何是好?”

“李光弼忠于圣人,而非忠于郎君。”元载低下头道:“如今决战,正是树立郎君在军中地位之时。”

薛白心想,李承光也该是这想法,方才有把握跑来说服他吧。

“郎君,妇人之仁要不得。”元载又劝道。

“目光短浅更要不得。”薛白脸色一冷,语气严峻了几分,叱道:“精兵强将皆属大唐,大唐社稷早晚归我辈,今日‘驱狼吞虎’沾沾自喜,来年外虏来犯,你让我如丧家之犬仓皇而逃不成?”

元载心中一凛,不敢再劝。

~~

入夜,元帅府,偃月湖。

“若可以,我真想亲自去洛阳,以免得在长安苦等消息。”

薛白与李腾空走在湖边散步,如此感慨了一句。

元帅府并不是他的私宅,而是衙署,但他有时会悄悄带李腾空进来,看看熟悉的风景。

“你如今地位不同了,岂能事事亲力亲为的?”

“罢了,用人不疑,安心等消息吧。我要学谢安,人家坦然自若。”

李腾空知道薛白近来受到的压力颇大,有心安慰他,遂不像往日那样故作清高,而是柔声软语,难得肯在屋外就与他亲近。

两人不知不觉走到竹林里相拥了一会,之后,她却是拉住薛白的动作。

“不行。”

“那去你的闺房?我特意保留着那个院落。”

“是……是那个来了。”李腾空有些失望,“这个月,未修得正果。”

薛白在解县时难得大意了几回,心中也有担忧,此时反而是松了口气。

很快,他又想到了杨玉环说他生不出孩子之事……不久前,他刚刚让杜五郎护送着杨玉环,与高力士的队伍向西,那队伍走得慢,如今想必还未到金城县。

接下来几天,薛白也是处理着各种事务。

有一回他独自在元帅府的大堂里看着公文睡着了,却是梦到了杨玉环,她在梦里都还在讥讽着他。然后,忽然间,禁军包围了他们,耳畔全是“杀!杀!杀!”的呼声。

他遂诧异地向杨玉环问道:“这是哪里?”

“马嵬坡。”

薛白脑中灵光一闪,正要带她跑,忽然被人推了两下,抬头一看,是刁庚。

“郎君,消息来了。”

“给我。”

“信使还未入城,好像是洛阳的消息。城门问是否开城,李节帅不在城中……”

薛白已然站起身来,亲自往城门赶过去。

“郎君,衣服。”刁庚连忙拿起薛白的外袍跟上。

骑马奔到城门处,薛白下了马,感到被夜风吹得有些凉了,回过头,刁庚给他披上衣袍。

“郎君,我喊了你一路,可莫着凉了。”

薛白这才意识到自己方才没听到刁庚的呼喊,他终究是做不到谢安那么泰然处之。

那边,信使已被吊篮吊入城中。

“北平王,捷报,捷报!王思礼以偏师吸引安守忠,主力绕小道奔袭洛阳,张巡亦出兵开封,安庆绪弃洛阳逃奔河北,至孟津渡口,王思礼与张巡追至,两面夹击,大胜。安庆绪只以不到五千人渡河,其中,骑兵不满一千……”

“恭喜北平王,收复东都!”

薛白原本以为自己听到消息会非常惊喜,可事实上,他只是不由自主地笑了一笑,然后觉得放松下来。

次日,朝廷宣布了洛阳的大胜以及准备与崔干佑决战的消息,一时间,长安人心振奋。

此前那些责骂朝廷不去收复樊川的人依旧还在大骂,但却已掀不起任何波澜。

薛白没有在此事上做任何的纠结,他率兵出了长安城,在马上回望了一眼,然后驱马南向,去与崔干佑决战。

~~

潏河发源于秦岭,向北而流,绕过汉长安城流入渭水。

李光弼的大营便驻扎在潏河畔,绵延了数十里。

薛白策马赶到时,李光弼正在一处高高的山塬上望阵。

“洛阳告捷,安庆绪逃了。”

“我已遣哨马向叛军传递这消息,打击叛军士气。”李光弼道:“但崔干佑还有想与我等决战之势态。”

薛白坚决不愿打,道:“无非是敌进我退,寻找最有利的时机。”

“看到那里吗?香积寺,如今崔干佑便驻扎在寺中。”李光弼递过他的千里镜,道:“你再看那寺庙前方的山林,地势复杂,我敢肯定崔干佑必有伏兵。”

薛白接过千里镜,见到了隐在山林中那寺庙的一角,不由微微笑了笑。

他不必让大唐精兵血染香积寺了,已创造了足够的条件看着叛军渐渐分崩离析。

“我带了很多馎饦!”

“什么?”

“这第一战,我们给叛军送馎饦,愿意出来吃馎饦的士卒,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。”

~~

“不知香积寺,数里入云峰。”

“古木无人径,深山何处钟。”

这是王维写的《过香积寺》,崔干佑也是读过的。

但崔干佑之所以选择把自己的大帐设在香积寺,因为它不仅是长安南郊地势最有利的地方,还规模宏大。有“骑马关山门”之说。

如今叛军一进来,原本禅音袅袅的寺庙便被糟蹋得乌烟瘴气,到处弥漫着血气。

崔干佑想要决战,但前提是打探出唐军的阵列。他派遣出了很多的哨骑,让他大为恼火的是,这些哨骑回来之后,只懂得惊慌失措地告诉他,唐军已经攻破了洛阳。

之后,一些人头被立在了神禾塬上。

燕军这边有不少将领去看过,确实是有很多洛阳那边的大燕官员。

士气自然是大为动摇。

崔干佑的神经像是由铁铸成的,面对如此情形,依旧不为所动。坐在大殿上,对着佛像,绞尽脑汁地想着决战的布置。

有脚步声传来,他回头一看,是麾下的大将,阿史那从礼。

“唐军在营地外煮馎饦,有不少士卒逃出营投降了。”

崔干佑皱了眉,道:“那我们也煮馎饦。”

阿史那从礼犹豫着,欲言又止。

“你若是想劝我投降就闭嘴。”崔干佑道:“长安的局面绝没有你想的那么好,我们还有最后的机会。”

“可……”

“你忘了?”崔干佑道:“你和阿史那承庆已经对薛白食言过一次。旁人可以降,你若降了,必死无疑。”

“我没想投降!”

阿史那从礼坚决应了一声,转身便走。

他确实没想投降,他上次就与薛白谈判过,结果反过来袭击了薛白,助安庆绪除掉了被俘的安禄山。

但他转头就招过自己的麾下,道:“姓崔的没有撤军的意思,大股的兵马也不可能突围出关中,我们一两千人反而好走,北上,穿过朔方,收服几个部落,我们割据一方,好过在这里送死。”

上一章
书籍目录 | 加入书签
下一章
A- 18 A+
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